2009年8月6日 星期四
流感快速檢驗(BinaxNOW flu test)
面對傳染病,基層診所是第一線,以往因為檢驗工具費時,經常錯失治療先機。本診所率先引進BinaxNOW流感A&B試驗,只要15分鐘就可以得知結果。它是一種透過試管進行免疫層析化驗的技術,透過鼻咽抹片,以及鼻腔沖刷液抽取液檢體等方式,進行流感A型及B型核蛋白抗原的品種檢測。它的主要用意,就是要協助快速診斷流感A型及B 型病毒感染的鑑別診斷。流感A型將可投予克流感(Tamiflu)合併其他症狀治療及維生素B/C輔助,陰性結果或流感B型多半較輕微,投予症狀治療及維生素B/C輔助即可。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2009墨西哥豬流感大流行
墨西哥爆發的豬流感在短時間內迅速蔓延,截稿前不但在墨西哥本土造成193例死亡,美洲、歐洲、大洋洲、韓國等地也都陸續有疫情傳出。有鑑於2003年前SARS在亞洲地區造成的慘重災情,目前亞洲各國如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都已經啟動緊急防疫機制,要防堵新型豬流感的入侵。
豬流感其實與吃豬肉無關,它是重新組合三種以上的A型流感病毒RNA基因片段,為H1N1的新型流感病毒,正常人身上沒有抗體,而且已經突變為人傳人的流感病毒。禽流感則為H5N1的流感病毒,尚未證實可以人傳人機制,豬流感比起禽流感傳播速度與有效性更快,傳染途徑主要為飛沫與接觸傳染,雖然豬流感致命率較禽流感低,但其病毒卻能迅速傳播。所以,豬流感與禽流感最大不同,在於豬流感H1N1比較容易變異傳染給人,豬流感病毒雖然變異,但有感染過流感或是打過流感疫苗,會有部份保護力。
機場是防疫的第一站,在墨西哥爆發後,日本成田機場、南韓機場、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中正機場也都陸續都有檢疫措施,就是希望能防堵疫情擴散。
對於流感病毒的特性,歐美國家開始研發流感病毒的疫苗資料庫。每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會根據去年流行病毒的類型,世界各地最近一年流行病毒的種類,以及接種者血清抗體的變化,建議流感疫苗的組成,每年的10、11月所施打的流感疫苗,對於本次的豬流感具有部份的防護力,由於流感疫苗針對65歲以上及小學生施打,因此疫情主要出現在青壯年族群。
本次豬流感的症狀,臨床表現在感染的初期會突然發燒(>37.8℃)、發冷、盜汗、咳嗽、喉嚨痛,然後是隨之而來的頭痛、全身肌肉痠痛、腹瀉等,整個病程約一週左右。有很高的機率會直接發展成肺炎,發病後需要隔離住院治療。
針對本次豬流感疫情,有了2003年SARS經驗,筆者建議提升自我免疫力為每天首要事項,有幾個重點與網友分享:
1. 每天吃大量新鮮蔬菜水果
2. 每年秋天固定施打流感疫苗
3. 每天吃維他命與高蛋白營養素
4. 每天服用Nutriferon 口服干擾素
5. 自備克流感(Tamiflu)等抗病毒藥物
6. 準備足夠的N-95口罩
7. 流行期間勿出入公共場所
流感是可以完全治癒的疾病,本診所備有Tamiflu、Nutriferon等產品,如有需要可與服務人員聯絡。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旅遊醫學:兒童旅遊注意事項

家長外出旅遊的時候,若家中有十歲以下的兒童,多半會帶著一起出遊。兒童的記憶力好、學習力強,出國旅遊增長見聞,對於兒童未來的成長和發育相當有助益的。然而兒童在旅遊當中,由於抵抗力與適應新環境能力較差,因此身體出狀況的機會也比大人來的多。再加上兒童身心發展尚未成熟,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照顧能力,且好奇心強、喜於冒險探索,所以親子同遊特別應該注意旅遊保健措施,若沒有事先準備或攜帶足夠的常備藥物,常會令家長十分焦慮。筆者羅列出幾個兒童旅遊常見的問題與注意事項,希望各位家長們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帶著兒童外出旅遊將不再是您的煩惱。
首先、地點的選擇方面,避免前往公共衛生條件不佳的東南亞國家或大陸地區旅遊。即使是前往已開發國家,也要事先調查當地正在流行的傳染病,檢視自己與兒童是否已經接種疫苗,經過仔細評估之後若仍有風險,請在出發前,根據目的國家、旅遊方式,接受不同的預防接種(關於疫苗的選擇請參考本專欄的其他文章)。其次、旅遊期間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居住設備、預計停留時間等都必須事先妥善規畫。
出發前請先與您的小兒科醫師討論,包括兒童的年齡、健康狀況、與特殊體質,由醫師來作綜合性研判,再判斷是否適合出國旅遊。一般來說,一歲以下的嬰兒包括一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免疫力最差,需要在穩定的環境下成長因此並不建議帶出國旅遊。正在生病中的兒童也不適合出遊,最好等到病情穩定之後再做打算。
兒童在旅遊途中,特別容易出現的是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是發燒、喉嚨痛、咳嗽及鼻塞等,多半是在旅遊途中經飛沫接觸傳染引起。一起出遊的團員當中若被感染,常常引起集體流行,或在家族成員中彼此親密接處之下而相互傳染,防不勝防。
假如不幸於旅遊期間,兒童發燒但是並無明顯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家長們也無須驚慌,首先給予充足的睡眠、多休息、多喝溫開水,並於發燒38.5度以上才服用退燒藥,若發燒時間持續超過二十四小時、全身痙攣、活力明顯變差、嘔吐、腹瀉、或皮膚出現異常紅疹等徵兆,就必須送醫治療﹔一旦發現旅遊地區有傳染病如痲疹、水痘等,要立刻轉移或終止旅遊。
腹瀉也是令家長感到最麻煩的問題,有些兒童對新環境會有水質、飲食等不適應的問題,以前少棒賽的小國手前往中南美洲參加世界少棒賽的時候,就曾經因為出現水土不服的症狀而輸球的情況。旅遊途中食物和飲水是最需要慎選的,若旅途中還是不小心發生急性腸胃炎,由於嚴重而持續的嘔吐與腹瀉會導致脫水,所以要立即為孩子施予口服電解液補充,兒童的腸壁細胞尚未健全,因此一般成人的運動飲料並不適合兒童服用。降低胃腸道蠕動的藥物切莫在沒有醫師的指示下服用,以免將腸道內有害細菌留置兒童體內的時間拉長,曾有因此而腸子穿孔的個案報告。家長無法處理的腹瀉,仍然應該送醫急救,找出病因,同時給予靜脈電解質液的補充。
時差對於兒童通常並不構成問題,尤其是五歲之前的兒童,他們的生理週期並不穩定,更沒有時差適應的障礙。倒是五歲以上的兒童,因為生理週期已經較為規律,所以跨洲長途旅行會產生時差效應。建議於出發前三天父母和孩子們和一起調整生活步調,提早適應時差,飛機上一整天的時間也是調整時差的好機會。失眠的時候,必要時可按照行前醫師指示給予鎮靜安眠藥服用。
尿床(夜尿)也很傷腦筋,尤其是五歲大的兒童旅遊時,經常出現尿床,這是因為兒童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不如大人來得健全,使得夜晚濃縮尿液的能力較成人為差。一般來說,睡前不宜讓兒童多喝飲料,而且就寢之前務必要解尿乾淨,床邊放尿壺提供半夜起床使用;白天多喝水有好處,一方面可以增加膀胱容量,另一方面可以延遲排尿時間,訓練擴約肌的機能。專家指出,兒童超過了五歲,若在家中正常,旅遊期間卻出現夜尿的症狀,還是必須排除在旅途中泌尿道、膀胱、或腎臟遭細菌感染的可能性。面對兒童夜尿的問題,家長切莫加以嘲笑或責難,以免影響親子同遊的興致。
活潑好動是兒童的特徵,在途中也經常發生跌倒、骨折、扭傷等運動傷害的情況,運動傷害發生四十八小時內,應給予適當的休息、冰敷、抬高並固定受傷部位,雖然沒有致命的危險,但是如果處理不當,會延長復原的時間,如果症狀嚴重,最好回國後前往兒童骨科與復健科處理較為妥當。
前往熱帶國家,必須提防熱傷害。兒童排汗散熱機能不如成年人,對熱或高溫耐力差,易生熱性疾病如熱痙攣、熱衰竭及中暑。長期暴露在強烈的日光下可能出現頭痛、耳鳴、煩躁不安,流失水分和鹽分過多會產生昏厥的症狀。為了預防熱傷害,儘量避免正午外出;為兒童備妥寬鬆之棉麻夏衣、防護帽、太陽眼鏡或保溫之羊毛織品冬衣、頸套、手套及毛巾等;烈日下應該戴帽;適當的補充水份與電解質。另外,兒童處於低溫的環境下又容易失溫。
皮膚症狀在旅遊途中也相當常見,包括尿布疹、昆蟲叮咬、膿痂疹、疥瘡、念珠菌感染等。應注意環境衛生,避免蚊蟲叮咬,做好安全防護並隨身攜帶外用藥膏備用。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在家長出國旅遊的同時帶著小孩一起遊覽,增廣見聞的同時,如果不幸感染疾病,寶貴的旅遊時間將消耗在求醫過程中或因此而延誤病情,非常不值得。在國民旅遊普及的今天,每個人都必須善盡職責,做好自己的風險管理,家長們自然有義務應用旅遊醫學的常識幫自己的孩子準備,降低兒童旅遊的風險。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旅遊醫學:糖尿病患者旅遊注意事項

糖尿病患者比起高血壓患者來說,更需要依賴自我照護的能力,因此糖尿病患者若要外出旅行,旅遊日數最好不要超過十天,時程緊湊、範圍過大、長途跋涉的旅行並不適合糖尿病患者。地點的挑選方面,最好選擇氣候溫和、公共衛生條件良好的已開發國家。
由於出國旅遊,特別是跨洲的旅行,時差的因素常常使得用餐時間延誤,在進食量減少的情況下,加上降血糖藥物時效無法配合實際進食的熱量來調製,特別容易出現低血糖的合併症。所以糖尿病的患者應該隨身攜帶一些小點心例如:方糖、蘇打餅、乾糧等,以備不時之需。即便在國內,糖尿病患者還是應該盡量避免飲食的延誤。若出現低血糖的症狀,除了補充熱量之外,應該立刻停止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一段時間(這種藥物在體內代謝的時間可以長達一到三天),監測血糖直到恢復正常飲食、血糖穩定為止。
長途跨洲旅行的時差問題,口服降血糖藥物在旅遊途中應該按照臺灣時間服用,抵達目的地再依當地時間服藥。若離當地早餐時間六小時以上且還要進食(等於多進食一餐),可增加全日藥物劑量1/4之藥物。另一方面,如果病人需要注射胰島素,應先詢問你的主治醫師,尤其是當旅程涉及到跨越時區的問題,胰島素注射的時間間隔就有可能需要調整。出發當天照平常劑量及時間來注射胰島素,途中每餐飯前補打少量短效胰島素並用血糖機監測血糖變化,等到目的地再恢復原來注射劑量及時間。
糖尿病最令人傷腦筋的地方在於血糖過高或過低都會引起合併症,因此糖尿病患者出遠門或者出國旅遊的時候,儘量避免單獨出遊,有親友陪伴為宜,最好陪伴者都能提供簡單的醫療照護。患者應該隨身攜帶糖尿病識別卡、血糖記錄本、血糖機、口服降血糖藥物明細表、由主治醫師寫的病歷摘要、及出發前事先分配好的小藥盒,以方便取用避免遺失。行前多做準備,將有效降低旅途中發生緊急狀況的風險。當然,旅遊當中所有的藥物都應隨身攜帶,藥物攜帶的安全量應該超過需要量甚多,避免藥物遺失或受到潮解。
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在旅行途中胰島素不用放冰箱,放在室溫下陰涼處即可,一般來說,已經開封的胰島素放在室溫下可保存一個月,未開封的胰島素放在室溫下可保存一年,足以應付幾個星期短程旅遊所需。在國外購買胰島素,由於每個國家的胰島素濃度不一定相同,不小心可能劑量誤差十倍以上,因此在購買之前最好詳細閱讀。臺灣的胰島素濃度一毫升是一百單位。攜帶大量的空針較不方便,因此建議攜帶筆形的注射器,較為輕便。
在用餐時,儘量選擇熟悉的食物,對於食物營養成分不清楚、或者製作方法不明的食物應該避免食用,儘量選擇高纖維、低脂肪、低熱量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選用蜜汁、糖醋、勾芡的菜式或濃湯。口渴時,請喝白開水、礦泉水、茶水或代糖飲料,避免含糖份過高的飲料,飲用過量酒精會以倍數提高血糖,旅遊期間尤其應該禁止。暴飲暴食是最不良的飲食習慣。
每天都能用血糖機自我測量血糖並且加以記錄是最好的習慣,旅行當中的各種狀況、興奮感、旅途勞累產生的壓力、作息方式改變、以及所吃的食物內容,都會影響血糖值,糖尿病患者可以透過自我血糖的監測,在短時間內學會血糖的生物反餽機制,對於適應陌生的環境相當有幫助。
糖尿病患者的周邊神經病變經常使得雙腳受傷而不自知,傷口難以痊癒也是糖尿病患者相當困擾的問題,而旅行中走路會比平時來得多,特別容易磨傷腳趾,因此建議旅行不要穿新鞋上路,也不要穿緊身衣褲和襪子,每天洗澡時要檢查雙腳有無破皮、長繭、或趾甲過長,洗後雙腳擦乾並擦上乳液,防止下肢磨破皮。萬一真的出現傷口,應該每日消毒換藥,避免傷口擴大。
患者儘量不要自己開車旅行以免過度勞累或發生低血糖,長時間搭乘交通工具如飛機、高速鐵路、巴士等,最好能每隔一小時起身走動十分鐘,減少下肢靜脈栓塞的風險,趁下車休息的時候多喝開水,不憋尿以防泌尿道感染。
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患者,平均血糖皆在200mg/dl以上,或已經出現嚴重慢性合併症,例如:心血管疾病、神經病變、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等,比較不適合長途旅行。
平日若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穩定的範圍,在出發前有萬全的準備,在旅途中謹記本文的重點,相信糖尿病患者一樣可以安心上路,吃喝玩樂沒煩惱。
轉貼本文請告知本人並注明出處
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旅遊醫學專欄:溫泉怎麼泡
又到了冬天的旅遊旺季,每年的冬天都會有許多的遊客前往溫泉聖地旅遊,火山地帶的島嶼國家由於蘊含豐富的地熱資源,通常也是溫泉旅社最多的地方,尤其以台灣的北投、礁溪、蘇澳和知本、日本北海道、北歐的冰島、南半球的紐西蘭北島等國家最受到大眾喜愛。可是,您知道溫泉的種類嗎?想了解溫泉的神奇療效嗎?又應該如何泡湯才能永保健康?相信您讀完了這篇深入報導就會瞭解泡湯也是大有學問的喔!可不是隨隨便便泡一下就會達到神奇療效,弄不好還會有生命的危險。到底是怎麼回事?請繼續看下去。
首先對溫泉下一個定義,它是指地底湧出的熱水,水溫高於當地年平均溫度攝氏五度以上就可以算是溫泉。其次要問,熱從何而來?當然是地底下蘊含的熱量,一般來說大陸版塊邊緣、火山活動和地震頻繁的國家都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如環太平洋島鏈的台灣、日本、義大利、冰島、紐西蘭等地。有地熱之外還要有水才能構成溫泉,因此依照水的來源,可以將溫泉分為兩大類,一是雨水滲透地表受到地熱加溫而成的「碳酸泉」;另一種是受到地殼內部岩漿加熱作用所形成的「硫磺泉」。
其次來談溫泉的神奇療效,泡湯之所以廣受人們的喜愛,就是因為它除了可以消除疲勞、養顏美容之外,對於治療皮膚病、關節炎、神經病變、肌肉筋膜痛等慢性疾病也有神奇的效果。從復健醫學的角度來看,泡溫泉是一種輔助性的自然療法。它具有物理治療中熱療、水療的效果、和化學物質效應。底下就個別療效描述之:
(一)熱療效果: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新陳代謝、加強體內多餘水分和毒素的排除、加速脂肪的燃燒、進而達到瘦身的效果。此外可以增加肌腱的延展性、關節滑液的潤滑度、藉以減輕關節和肌腱的發炎和疼痛。
(二)水療效果:水有壓力和浮力兩個方面的施力方向,身體受到水的壓力可以達到全身按摩和運動的效果,身體同時也受到水的浮力,它能減輕肌肉的緊張、達到放鬆筋骨的目的,對於肌肉筋膜疼痛特別有效。
(三)化學效果:依照不同地方的溫泉,其中所含的化學物質也有很大的差異。一般來說溫泉中的化學物質可以軟化皮膚角質、殺死皮膚表層微生物、刺激末梢神經、對於活化自律神經和增強免疫系統也有幫助。
由於台灣的溫泉資源豐富,素有溫泉之鄉的美名,從中央山脈自北往南,沿路都有知名的溫泉。因此本文以台灣的溫泉為例子,教導各位如何在五分鐘內掌握泡湯的秘訣,正如本文一開始所下的定義,全世界的溫泉按照泉質都可以分為兩大類:碳酸泉和硫磺泉。
(一)硫磺泉:北投和陽明山的溫泉、和綠島的朝日溫泉屬於硫磺泉,水溫高達攝氏八十度,具弱酸性,尤其以北投地熱谷含有微量放射性鐳,又稱為鐳溫泉。這種硫磺溫泉對於慢性皮膚病、關節炎、神經痛有奇效,但是因為充滿硫磺味,因硫化氫氣體具有毒性和刺激性,因此皮膚外傷、急性發炎疾病發作期間、慢性肝炎、腎臟病、和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不適合此類溫泉。
(二)碳酸泉:中央山脈兩側的烏來、仁澤、礁溪、奧萬大、和知本屬於碳酸泉,水溫略低,具中性或弱鹼性,水質透明、無臭無味,號稱可飲可泡(筆者建議尚未確定水質前勿生飲,以免飲入毒性物質),可看到二氧化碳的氣泡冒出。這種碳酸泉對於美化肌膚有奇效,是女性觀光客的最愛,長期浸泡後可以使肌膚光滑細緻,二氧化碳氣泡摩擦身體,具有擴張血管、鎮靜神經、及消除腰酸背痛的效果。
曾經有觀光客因為泡湯而舊疾復發身亡。這告訴我們一件事,泡湯雖然有這麼多的功效,但在有些情況下仍然不適宜泡溫泉。依據專家的建議,這裡歸納出幾個情況不宜泡湯:急性發炎或急性感染症,如感冒發燒、皮膚有傷口化膿、急性關節炎、急性腹瀉的患者;重度心肺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或曾經中風的患者;糖尿病、孕婦、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當然啦!許多溫泉餐廳推出晚餐後免費泡湯的促銷方式,筆者以為並不合適,因為飯後的兩小時內是消化系統需要大量血液進行消化的時間,泡湯之後血液由消化系統移到周邊循環,影響正常消化功能,所以飯後並不是一個健康的泡湯時間。
浸泡的方法也大有學問,浸泡的時間也是一個重要關鍵。一般來說,水溫不超過攝氏四十度,浸泡時間在十五分種以內,最能發揮溫泉的效果,浸泡超過這個時間,每隔十分鐘起身沖洗冷水,休息三到五分鐘後再下浴池,若有虛脫的感覺,請儘快補充水分,以免水分流失過快而脫水。若要進行美容瘦身的泡湯法,是利用浸泡、起身、再浸泡的反覆方式,每浸泡十五分鐘起身休息五分鐘後再入水浸泡,它的基本原理是依據每浸泡十五分鐘可消耗兩三百大卡的熱量而來,因此反覆兩三次即可消耗六百到九百卡的熱量,泡湯完畢除水分補充之外,禁止補充熱量,以免身體大量吸收熱量而功虧一匱,此時油性的保養乳液可以塗抹全身保持皮膚水分。如果要進行長期療養的泡湯法,頭兩週每天泡兩次,每次十分鐘,兩週後間隔三天再重複此療程。若是效果良好,可以長期進行。
看完本文以後,相信您對於溫泉的種類、如何泡湯、以及哪些情況不宜泡湯已經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將來國外旅遊的時候,若要泡湯一定要事先掌握當地基本資料,仔細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之後才下水,依照不同的需要浸泡合適的時間,泡湯完畢之後不暴飲暴食,補充流失水分,保持皮膚濕潤。如此才能充分享受一年一度的冬季溫泉之旅。
轉載本文請與本人聯絡並注明出處
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皮膚科Q&A: 灰指甲
灰指甲用吃藥的方式是否可以根治?醫師建議我先作肝功能檢查,檢查的結果都正常,是否應接受醫師的建議服藥?
A:灰指甲是一種難纏的疾病,在口服藥物尚未問世以前,皮膚科教科書描述灰指甲一種無藥可以治療的疾病。但是自從口服抗黴菌藥物上市以來,許多常年患有灰指甲的人經過治療之後,都已經痊癒。復發的情況也有,只要再度服藥,病情都可以控制,由於這種口服抗黴菌藥物事經過肝臟代謝,需要長期服用,通常會服用數週到數個月之久,所以服藥前和服藥後定期追蹤肝功能是必要的。如果有慢性B型C型肝炎或酒精性肝炎,肝指數達到3倍左右,建議不要服用,此外並無特別服藥禁忌。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慢性B/C肝炎患者的希望
健康101診所院長 周裕清 醫師
新一代長效型干擾素是治療慢性B/C肝炎最佳藥劑,具有抗病毒又能調節免疫功能的雙重機制,即使在治療停止後,免疫系統仍能持續對抗病毒,其延續療效可長達一年,較口服抗病毒藥物為佳。與傳統型干擾素比起來,只需要一週注射一次,使用上較為方便。由於這項新藥適用於皮下注射,因此,須在專業醫師診斷下方能進行療程。以下針對慢性肝炎的治療適應症介紹。
1.慢性B型肝炎
根據台灣地區B型肝炎自然病程的研究指出,帶原率與感染的年齡有關,研究顯示,孩童時期來自母親的垂直感染特別容易形成慢性肝炎,青春期之後的水平感染較能夠激起免疫反應,急性肝炎之後也較不容易形成慢性肝炎。
基因學的研究也指出,B型肝炎為DNA病毒,因此感染B型肝炎之後病毒的基因會崁入肝細胞的基因中,長期潛伏在肝細胞中,使得病毒順利逃過免疫系統的攻擊。青春期後免疫系統開始發揮功能,對於異常的肝細胞產生毒殺作用,此時病毒雖然部份被清除,但是肝臟也損失不少細胞。臨床上出現一次又一次的肝炎發作,伴隨肝功能異常,少數患者會有輕微黃疸。若病毒被成功地廓清,e抗原會轉為陰性。在這個過程中,肝臟因為持續發炎,有部份患者會出現纖維化的瘢痕組織,這種組織長成結節後,就成為肝硬化的病變。廓清期之後,殘餘在肝細胞基因中的病毒基因仍然會不斷製造病毒顆粒,最後常導致肝細胞基因毀損,修補機制若無法及時修復基因,往往使得肝細胞癌化。
慢性B型肝炎除了要定期追蹤肝功能的變化之外,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必須用抗病毒藥物加以治療。按照病毒感染的動力學,理論上在感染初期及早治療,可以減少後來演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機率。
長效型干擾素(peg-intron)、干安能(Lamivudine)、干適能(Adefovir)、貝樂克(Baraclude)、都已經獲得美國FDA通過用於慢性B型肝炎治療。干安能的副作用相當輕微,多半為腸胃不適。副作用輕也是它比干擾素更易於為人所接受的重要原因。干適能、和貝樂克的療效比干安能更好,抗藥性更低。而長效型干擾素由於每週只要注射一次,接受度更高,而且沒有抗藥性的問題,反應良好的患者可達到HBsAg血清反轉。慢性B型肝炎治療的目標有幾項:肝功能恢復正常、e抗原消失轉為陰性,而且停藥之後能夠維持多久不復發。
行政院衛生署在『B型肝炎預防注射滿二十週年防治成果』中揭露,現在20歲以下者,B肝帶原率只剩下1%,全國國小一年級兒童帶原率,已由未實施前的10.5%降到1.7%,兒童的肝癌發生率則由之前的十萬分之0.52,大幅降低為十萬分之0.13,台灣下一代的保肝計劃成效卓越,有目共睹。不過,目前國內卻有近半數的B肝病患,並不知道自己是帶原者。衛生署建議,唯有定期做肝炎血液篩檢確認自己是否帶原,才能及時就醫,預料在多方防治下,終結國病B型肝炎指日可待。
2.慢性C型肝炎
長效型干擾素合併抗病毒藥物Ribavirin治療慢性C型肝炎逐漸成為國內外的治療趨勢,尤其國內半年的臨床試驗資料顯示,此療法針對第一型C肝病毒的基因型比傳統短效型干擾素合併療法的療效還要高出一成到一成五,比國外的效果還佳,雖然此藥價格昂貴,但從成本效益來分析,認為此療法仍然值得。根據國內台大、台北榮總、三總、成大、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153名慢性C肝的患者進行二十四週的臨床試驗,比較長效型干擾素和傳統短效型干擾素分別合併抗病毒藥物Ribavirin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特別在C肝第一型基因型的感染患者中,長效型干擾素的合併療法療效達65.8%,明顯較傳統短效型干擾素合併療法41%的療效來得好;而在C肝第二、三型基因型,長、短效干擾素的合併療法則無明顯差異。針對慢性C肝患者到底應採半年還是一年合併療法,仍待評估,若無經濟上的考量仍以治療一年為佳。據估計,國內約有30餘萬名C型肝炎的感染者,其中符合長效型干擾素合併療法的患者需具備罹患慢性C肝、肝功能指數(GPT)大於正常值的二倍以上以及穿刺檢查發現肝有纖維化的傾向的條件,約5萬到15萬人。
您或親友有類似的慢性B/C肝炎問題嗎?請洽本診所由專業醫師來爲您解答。
(本文版權所有禁止轉貼)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過敏專欄:蕁麻疹
病患在接觸過敏原後,通常在24小時內,皮膚會產生許多局部紅腫熱痛,腫起的斑塊,斑塊與斑塊隨著時間會匯聚在一起,但是斑塊與正常的皮膚交界的邊界十分清楚,劇烈的皮膚癢是主要的症狀,有時患者會發燒,發高燒的情況少見。在病程上,可以區分為急性和慢性蕁麻疹。急性蕁麻疹(Acute urticaria)在六個禮拜以內症狀會完全消失。如果症狀持續超過六個禮拜,就稱為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
造成蕁麻疹的過敏原當中,食物、藥物、和接觸性保養品都是常見的原因,先前罹患的感染性疾病也可以造成蕁麻疹。
(一)食物
對於人類的免疫系統來說,食物屬於外來物質,因此任何食物種類在理論上都可以引發過敏反應。在日常生活常見的食物當中,最容易造成蕁麻疹的是蛋白質類的食物,例如魚類、奶類、豆類、和雞蛋等;種子類食物如花生、堅果、和大豆等;某些蔬果也會引起過敏。
(二)藥物
什麼樣的藥物容易造成蕁麻疹呢?根據統計的結果,阿斯匹靈類和非類固醇性消炎藥是排名第一的藥物,其次是盤尼西林、環孢靈類抗生素、磺胺類藥物、和其他的抗生素等等。
(三)接觸性保養品
許多日常用品也會造成蕁麻疹,尤其是直接塗抹皮膚的肥皂、洗髮精、化妝品、乳液、洗衣精、洗衣粉等化學物質都有可能是罪魁禍首,過敏性疾病難捉摸的地方在於,以前使用過沒有發生任何不適的東西,它也可以造成嚴重的過敏反應。
依照病理機轉來看,蕁麻疹屬於第一型的過敏反應,它是藉由IgE來媒介的一種免疫反應。當患者的皮膚接觸到過敏原,IgE就會和肥大細胞(Mast cell)和嗜鹼性球(Basophils)結合,誘發抗原抗體的反應,釋放許多急性發炎物質,這是第一階段的發炎反應,在幾個小時後,因為局部血管擴張,吸引許多白血球進入發炎的區域,釋放更多的發炎物質,這是第二階段的發炎反應。只是它並不侷限於接觸面的皮膚,也可以擴展為全身性的過敏反應。
關於急性蕁麻疹,在皮膚的症狀治療方面,基本上口服抗組織胺可以阻斷第一階段過敏反應的進行,有效控制皮膚過敏所造成的相關症狀。如果症狀十分嚴重,合併肌肉注射的抗組織胺,一般來說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症狀緩解的效果。如果病患已經引起全身性的過敏反應,合併有呼吸急促、氣喘等症狀出現,可以考慮使用口服或靜脈注射類固醇藥物,它可以阻斷第二階段的過敏反應。減輕氣管收縮的症狀。
至於慢性蕁麻疹,是一個公認棘手和難纏的問題,它不僅和環境中諸多的過敏原有關,也要排除結締組織病變和惡性腫瘤疾病的可能性。不過再複雜的問題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方法來逐一解決,這才是現代西方醫學的精髓所在。面對慢性蕁麻疹,可以在超過24小時沒有完全緩解的蕁麻疹開始進行探查, 無須等到六個禮拜才進行。基本的血液學檢查可以排除急性感染和寄生蟲感染的可能性,如果嗜酸性球指數偏高,可以進行糞便的採樣尋找寄生蟲卵。對於抗組織胺完全沒有療效的病患,必須進行基本免疫學的篩檢,排除蕁麻疹性血管炎(Urticarial vasculitis)和其他相關的結締組織病變。如果仍沒有查出病因,可以考慮實施皮膚生檢(切片)排除惡性疾病的可能。治療方面,必須逐一排除可疑的過敏原:首先避免常規飲食,採用成分飲食(Elementary diet),在七天之內若可以減輕症狀,過敏原就在食物當中,如果症狀未見緩解,過敏原可能是其他化學物質;其次,避免服用所有其他的藥物至少七天以上,即使是抗組織胺,藥物包裝用的色素,也可能是過敏原,因此抗組織胺以白色的為佳,若可以減輕症狀,過敏原就在藥物當中,如果症狀未見緩解,過敏原可能是其他化學物質;再來,避免使用化學合成的保養品至少七天以上,若可以減輕症狀,過敏原就在這些化學物質當中。
慢性蕁麻疹的藥物治療方面,第一型抗組織胺一般都能有很好的效果,不論是傳統的鎮靜性,和新型的非鎮靜性效果都不錯。如果效果不如預期,可以考慮使用第一型合併第二型抗組織胺,或第一型抗組織胺合併類固醇。要注意的是,為預防全身性副作用,類固醇不能長期使用。
看完了以上的深入報導,相信各位讀者對於蕁麻疹這個常見的過敏性疾病已經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這些常識對於其他過敏性疾病來說也都十分受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原本無害的過敏原,可以因為一次病毒或細菌感染而誘發全身性的過敏反應,表示被激活的免疫系統仍有許多機制是我們所不瞭解的地方,本院針對過敏原測試,開發出晶片檢查可以區分出55或101種常見的物質,而最先進的過敏基因檢測則可以瞭解是否有過敏的體質或遺傳。針對不同過敏原也可提供減敏治療,對於經常過敏的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
(本文版權所有禁止轉貼)
過敏專欄: 過敏性鼻炎
根據統計,約有10%到15%的人口正在為慢性或反覆性鼻塞所苦惱。在這群人當中,過敏性鼻炎的患者佔了絕大多數,其餘則是血管性的鼻炎、阻塞性鼻炎、和藥物濫用所引起。針對不同的病因,治療的方法也略有差異,因此,如何正確診斷過敏性鼻炎,就成為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
按照病理機轉來看,過敏性鼻炎是屬於第一型的過敏反應,它是藉由IgE來媒介的一種免疫反應。當患者接觸到過敏原,IgE就會和肥大細胞(Mast cell)和嗜鹼性球(Basophils)結合,誘發抗原抗體的反應,釋放許多急性發炎物質,例如組織胺(histamine), 激動素(kinins)等等。這是第一階段的發炎反應,在幾個小時後,因為局部血管擴張,吸引許多白血球進入發炎的區域,釋放更多的發炎物質,這是第二階段的發炎反應。從以上的說明可以充分瞭解過敏性鼻炎的症狀。這些過敏原大多數來自居住環境,因此環境因素對於過敏性鼻炎而言是一個誘發因子。
除了環境因素之外,基因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門診仔細詢問病人可以發現,許多病患都有過敏性鼻炎的家族史,但是並非家庭中每一位成員都會罹患這個疾病,所以目前合理的假設是,帶有過敏性體質的基因碰上充滿過敏原的環境,就會產生過敏性鼻炎。而且環境中必須到處充滿過敏原,發炎反應的過程方能持續。病患在長期接觸過敏原之後,慢慢的連接觸到非過敏原也會引起發炎反應。
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症狀包括鼻塞、大量而清的鼻涕、同時在眼睛、鼻腔和喉嚨會有發癢的現象,偶爾會造成鼻涕倒流、流淚、和結膜充血等症狀,一般來說,過敏性鼻炎的症狀有週期性,通常在白天清晨最為嚴重,中午過後好一些,到了傍晚又會再發生,但是沒有早上那麼嚴重。過敏性鼻炎可以在任何年齡層發生,若在兒童期就發生,大部分到了成年以後症狀都會持續。依照過敏原的不同,病程在一年當中有季節性變化的鼻炎,過敏原通常和花粉有關,如果一年四季疾病嚴重的程度都沒有變化,那麼過敏原通常和塵滿、灰塵有關。
在鑑別診斷方面,除了上面所提到的疾病史可供參考之外,目前本院提供過敏原測試與基因檢測,前者項目有55或101種過敏原,採用生物晶片檢測,準確度極高,如果結果呈現陰性反應的話,就可以判定是其他原因的慢性鼻炎。基因檢測是最新引進的項目,可判定是否帶有過敏基因的體質與遺傳。
在治療方面,通常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來進行,抗組織胺是第一線的藥物,它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阻斷第一階段發炎反應的進行,減輕過敏的症狀,按照是否具有中樞神經的鎮靜效果,它分為兩大類,如果病患對於具有鎮靜效果的抗組織胺耐受性不佳,可以和您的醫師討論,改服用不具鎮靜效果的抗組織胺,但是請記得詢問是否可以和其他感冒藥合併服用,以避免造成不良的副作用。類固醇鼻內噴劑也是第一線藥物,藉著阻斷第二階段發炎反應的進行,它能有效控制鼻炎的症狀,又能夠避免類固醇的全身性副作用,因此臨床上常常和抗組織胺合併使用。當第一線的藥物無法有效控制鼻炎的症狀時,可以考慮使用第二線藥物。鼻黏膜去充血劑是第二線的藥物,研究指出,口服的效果要比局部噴劑來的好,但是長期的使用會造成副作用。抗膽鹼作用劑也是第二線的藥物,它是局部噴劑的劑型,可以有效控制流鼻水的症狀。如果以上方法都無法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可以考慮使用減敏免疫治療,每週治療一次,一年半療程,對於過敏性鼻炎有90%的療效。
(本文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認識過敏
適當的免疫反應可以幫助人體對抗外來微生物的入侵,免疫系統受到許多回餽控制的調節,在正常的情況下,免疫系統可以正確的進行敵我辨識,可是在某些情況之下,免疫系統會因為敵我辨識錯誤而反應過當,免疫細胞和抗體開始對抗本身的細胞和組織,造成程度不一的發炎反應。這就是所謂的「過敏」反應。常見的過敏性疾病很多,例如:過敏性鼻炎、蕁麻疹、血管性水腫、藥物過敏、過敏性休克、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間質性腎炎、血管炎、血清病、接觸性皮膚炎等。過敏反應按照不同的機制分為四大類,分述如下:
第一類過敏反應
是由IgE和肥大細胞所媒介的反應。IgE在體內製造出來後,某些會和肥大細胞互相結合,當過敏原進入體內,IgE與肥大細胞的複合體被激活,未結合的IgE也會和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球結合,誘發抗原抗體的反應,釋放許多急性發炎物質,例如組織胺,激動素等等。這是第一階段的發炎反應,在幾個小時後,因為局部血管擴張,吸引許多白血球進入發炎的區域,釋放更多的發炎物質,這是第二階段的發炎反應。第一類過敏反應的例子很多,例如:過敏性鼻炎、蕁麻疹、血管性水腫、過敏性休克(例如某些藥物的過敏)等。
第二類過敏反應
這是由免疫球蛋白與補體所媒介的反應。參與的免疫球蛋白為IgG或IgM,當這些免疫球蛋白和組織細胞的表面抗原相結合,就會活化補體,產生階梯式的補體連鎖反應,最這一連串的補體反應最後的結果是造成組織細胞的崩解。第二類過敏反應的例子為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和間質性腎炎。
第三類過敏反應
這是由抗原抗體免疫複合體沉積和補體所媒介的反應。正常的情況下,身體中的抗體不會循環系統中的組織抗原相結合,但是某些疾病會誘發這類型的結合反應,當循環系統中的抗體與抗體結合之後,會形成抗原抗體免疫複合體,特別容易沉積在小血管壁,和腎絲球的微血管壁。這個抗原抗體免疫複合體會活化補體,產生階梯式的補體連鎖反應,最這一連串的補體反應最後的結果是造成血管壁細胞的崩解和發炎。血管壁受傷後,會活化凝血機制,造成血栓或斑塊。第三類過敏反應的例子為血管炎、和血清病。
第四類過敏反應
前三大類的過敏反應都屬於「體液免疫」,第四類的過敏反應則屬於「細胞免疫」。它是由T細胞對抗組織細胞表面抗原所引起的反應。由於它發作的時間都在抗原抗體相接觸數週或數月之後,因此第四類過敏反應又稱為「遲發性免疫反應」。第四類過敏反應的例子有接觸性皮膚炎、結核菌素反應、光反應性皮膚炎等。
過敏的成因根據過敏原可分類為外因性和內因性兩大類。前者多半與吸入性和接觸性的過敏性疾病有關。在台灣,最重要的過敏原是家塵(93%)、塵螨 (90%)、舊棉絮(38%)、草蓆(31%)、黴菌(37%)、蟑螂(45%)。後者多半屬於遺傳的過敏體質,或自體免疫疾病。其實有過敏體質,也未必一定會發作,終其一生都未發病的人也很多,研究指出過敏性疾病在某些情況下是受到外來的環境刺激所誘發,例如:感染、壓力、情緒起伏、接觸到過敏原(吸入性、食入性、或接觸性)。初次發作,最好趕快治療,而且儘快找出過敏原,進行環境控制與藥物治療,以免轉變成慢性病。
看完了這麼多過敏反應,各位讀者是否還是有點模糊呢?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其實對於各種形式的過敏反應,只要有初步的概念就可以了。懷疑自己有過敏性疾病,請記得來診所給醫師檢查一下比較好,目前本診所備有55種,101種過敏原檢測與過敏基因檢測,可針對各種過敏性疾病給予適當的治療,千萬不要自己胡亂服用中藥或偏方,以免延誤病情。
(轉載請告知 健康101診所院長周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