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101診所院長 周裕清 醫師
新一代長效型干擾素是治療慢性B/C肝炎最佳藥劑,具有抗病毒又能調節免疫功能的雙重機制,即使在治療停止後,免疫系統仍能持續對抗病毒,其延續療效可長達一年,較口服抗病毒藥物為佳。與傳統型干擾素比起來,只需要一週注射一次,使用上較為方便。由於這項新藥適用於皮下注射,因此,須在專業醫師診斷下方能進行療程。以下針對慢性肝炎的治療適應症介紹。
1.慢性B型肝炎
根據台灣地區B型肝炎自然病程的研究指出,帶原率與感染的年齡有關,研究顯示,孩童時期來自母親的垂直感染特別容易形成慢性肝炎,青春期之後的水平感染較能夠激起免疫反應,急性肝炎之後也較不容易形成慢性肝炎。
基因學的研究也指出,B型肝炎為DNA病毒,因此感染B型肝炎之後病毒的基因會崁入肝細胞的基因中,長期潛伏在肝細胞中,使得病毒順利逃過免疫系統的攻擊。青春期後免疫系統開始發揮功能,對於異常的肝細胞產生毒殺作用,此時病毒雖然部份被清除,但是肝臟也損失不少細胞。臨床上出現一次又一次的肝炎發作,伴隨肝功能異常,少數患者會有輕微黃疸。若病毒被成功地廓清,e抗原會轉為陰性。在這個過程中,肝臟因為持續發炎,有部份患者會出現纖維化的瘢痕組織,這種組織長成結節後,就成為肝硬化的病變。廓清期之後,殘餘在肝細胞基因中的病毒基因仍然會不斷製造病毒顆粒,最後常導致肝細胞基因毀損,修補機制若無法及時修復基因,往往使得肝細胞癌化。
慢性B型肝炎除了要定期追蹤肝功能的變化之外,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必須用抗病毒藥物加以治療。按照病毒感染的動力學,理論上在感染初期及早治療,可以減少後來演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機率。
長效型干擾素(peg-intron)、干安能(Lamivudine)、干適能(Adefovir)、貝樂克(Baraclude)、都已經獲得美國FDA通過用於慢性B型肝炎治療。干安能的副作用相當輕微,多半為腸胃不適。副作用輕也是它比干擾素更易於為人所接受的重要原因。干適能、和貝樂克的療效比干安能更好,抗藥性更低。而長效型干擾素由於每週只要注射一次,接受度更高,而且沒有抗藥性的問題,反應良好的患者可達到HBsAg血清反轉。慢性B型肝炎治療的目標有幾項:肝功能恢復正常、e抗原消失轉為陰性,而且停藥之後能夠維持多久不復發。
行政院衛生署在『B型肝炎預防注射滿二十週年防治成果』中揭露,現在20歲以下者,B肝帶原率只剩下1%,全國國小一年級兒童帶原率,已由未實施前的10.5%降到1.7%,兒童的肝癌發生率則由之前的十萬分之0.52,大幅降低為十萬分之0.13,台灣下一代的保肝計劃成效卓越,有目共睹。不過,目前國內卻有近半數的B肝病患,並不知道自己是帶原者。衛生署建議,唯有定期做肝炎血液篩檢確認自己是否帶原,才能及時就醫,預料在多方防治下,終結國病B型肝炎指日可待。
2.慢性C型肝炎
長效型干擾素合併抗病毒藥物Ribavirin治療慢性C型肝炎逐漸成為國內外的治療趨勢,尤其國內半年的臨床試驗資料顯示,此療法針對第一型C肝病毒的基因型比傳統短效型干擾素合併療法的療效還要高出一成到一成五,比國外的效果還佳,雖然此藥價格昂貴,但從成本效益來分析,認為此療法仍然值得。根據國內台大、台北榮總、三總、成大、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153名慢性C肝的患者進行二十四週的臨床試驗,比較長效型干擾素和傳統短效型干擾素分別合併抗病毒藥物Ribavirin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特別在C肝第一型基因型的感染患者中,長效型干擾素的合併療法療效達65.8%,明顯較傳統短效型干擾素合併療法41%的療效來得好;而在C肝第二、三型基因型,長、短效干擾素的合併療法則無明顯差異。針對慢性C肝患者到底應採半年還是一年合併療法,仍待評估,若無經濟上的考量仍以治療一年為佳。據估計,國內約有30餘萬名C型肝炎的感染者,其中符合長效型干擾素合併療法的患者需具備罹患慢性C肝、肝功能指數(GPT)大於正常值的二倍以上以及穿刺檢查發現肝有纖維化的傾向的條件,約5萬到15萬人。
您或親友有類似的慢性B/C肝炎問題嗎?請洽本診所由專業醫師來爲您解答。
(本文版權所有禁止轉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