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101診所院長 周裕清醫師
墨西哥爆發的豬流感在短時間內迅速蔓延,截稿前不但在墨西哥本土造成193例死亡,美洲、歐洲、大洋洲、韓國等地也都陸續有疫情傳出。有鑑於2003年前SARS在亞洲地區造成的慘重災情,目前亞洲各國如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都已經啟動緊急防疫機制,要防堵新型豬流感的入侵。
豬流感其實與吃豬肉無關,它是重新組合三種以上的A型流感病毒RNA基因片段,為H1N1的新型流感病毒,正常人身上沒有抗體,而且已經突變為人傳人的流感病毒。禽流感則為H5N1的流感病毒,尚未證實可以人傳人機制,豬流感比起禽流感傳播速度與有效性更快,傳染途徑主要為飛沫與接觸傳染,雖然豬流感致命率較禽流感低,但其病毒卻能迅速傳播。所以,豬流感與禽流感最大不同,在於豬流感H1N1比較容易變異傳染給人,豬流感病毒雖然變異,但有感染過流感或是打過流感疫苗,會有部份保護力。
機場是防疫的第一站,在墨西哥爆發後,日本成田機場、南韓機場、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中正機場也都陸續都有檢疫措施,就是希望能防堵疫情擴散。
對於流感病毒的特性,歐美國家開始研發流感病毒的疫苗資料庫。每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會根據去年流行病毒的類型,世界各地最近一年流行病毒的種類,以及接種者血清抗體的變化,建議流感疫苗的組成,每年的10、11月所施打的流感疫苗,對於本次的豬流感具有部份的防護力,由於流感疫苗針對65歲以上及小學生施打,因此疫情主要出現在青壯年族群。
本次豬流感的症狀,臨床表現在感染的初期會突然發燒(>37.8℃)、發冷、盜汗、咳嗽、喉嚨痛,然後是隨之而來的頭痛、全身肌肉痠痛、腹瀉等,整個病程約一週左右。有很高的機率會直接發展成肺炎,發病後需要隔離住院治療。
針對本次豬流感疫情,有了2003年SARS經驗,筆者建議提升自我免疫力為每天首要事項,有幾個重點與網友分享:
1. 每天吃大量新鮮蔬菜水果
2. 每年秋天固定施打流感疫苗
3. 每天吃維他命與高蛋白營養素
4. 每天服用Nutriferon 口服干擾素
5. 自備克流感(Tamiflu)等抗病毒藥物
6. 準備足夠的N-95口罩
7. 流行期間勿出入公共場所
流感是可以完全治癒的疾病,本診所備有Tamiflu、Nutriferon等產品,如有需要可與服務人員聯絡。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旅遊醫學:兒童旅遊注意事項

健康101診所院長 周裕清醫師
家長外出旅遊的時候,若家中有十歲以下的兒童,多半會帶著一起出遊。兒童的記憶力好、學習力強,出國旅遊增長見聞,對於兒童未來的成長和發育相當有助益的。然而兒童在旅遊當中,由於抵抗力與適應新環境能力較差,因此身體出狀況的機會也比大人來的多。再加上兒童身心發展尚未成熟,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照顧能力,且好奇心強、喜於冒險探索,所以親子同遊特別應該注意旅遊保健措施,若沒有事先準備或攜帶足夠的常備藥物,常會令家長十分焦慮。筆者羅列出幾個兒童旅遊常見的問題與注意事項,希望各位家長們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帶著兒童外出旅遊將不再是您的煩惱。
首先、地點的選擇方面,避免前往公共衛生條件不佳的東南亞國家或大陸地區旅遊。即使是前往已開發國家,也要事先調查當地正在流行的傳染病,檢視自己與兒童是否已經接種疫苗,經過仔細評估之後若仍有風險,請在出發前,根據目的國家、旅遊方式,接受不同的預防接種(關於疫苗的選擇請參考本專欄的其他文章)。其次、旅遊期間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居住設備、預計停留時間等都必須事先妥善規畫。
出發前請先與您的小兒科醫師討論,包括兒童的年齡、健康狀況、與特殊體質,由醫師來作綜合性研判,再判斷是否適合出國旅遊。一般來說,一歲以下的嬰兒包括一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免疫力最差,需要在穩定的環境下成長因此並不建議帶出國旅遊。正在生病中的兒童也不適合出遊,最好等到病情穩定之後再做打算。
兒童在旅遊途中,特別容易出現的是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是發燒、喉嚨痛、咳嗽及鼻塞等,多半是在旅遊途中經飛沫接觸傳染引起。一起出遊的團員當中若被感染,常常引起集體流行,或在家族成員中彼此親密接處之下而相互傳染,防不勝防。
假如不幸於旅遊期間,兒童發燒但是並無明顯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家長們也無須驚慌,首先給予充足的睡眠、多休息、多喝溫開水,並於發燒38.5度以上才服用退燒藥,若發燒時間持續超過二十四小時、全身痙攣、活力明顯變差、嘔吐、腹瀉、或皮膚出現異常紅疹等徵兆,就必須送醫治療﹔一旦發現旅遊地區有傳染病如痲疹、水痘等,要立刻轉移或終止旅遊。
腹瀉也是令家長感到最麻煩的問題,有些兒童對新環境會有水質、飲食等不適應的問題,以前少棒賽的小國手前往中南美洲參加世界少棒賽的時候,就曾經因為出現水土不服的症狀而輸球的情況。旅遊途中食物和飲水是最需要慎選的,若旅途中還是不小心發生急性腸胃炎,由於嚴重而持續的嘔吐與腹瀉會導致脫水,所以要立即為孩子施予口服電解液補充,兒童的腸壁細胞尚未健全,因此一般成人的運動飲料並不適合兒童服用。降低胃腸道蠕動的藥物切莫在沒有醫師的指示下服用,以免將腸道內有害細菌留置兒童體內的時間拉長,曾有因此而腸子穿孔的個案報告。家長無法處理的腹瀉,仍然應該送醫急救,找出病因,同時給予靜脈電解質液的補充。
時差對於兒童通常並不構成問題,尤其是五歲之前的兒童,他們的生理週期並不穩定,更沒有時差適應的障礙。倒是五歲以上的兒童,因為生理週期已經較為規律,所以跨洲長途旅行會產生時差效應。建議於出發前三天父母和孩子們和一起調整生活步調,提早適應時差,飛機上一整天的時間也是調整時差的好機會。失眠的時候,必要時可按照行前醫師指示給予鎮靜安眠藥服用。
尿床(夜尿)也很傷腦筋,尤其是五歲大的兒童旅遊時,經常出現尿床,這是因為兒童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不如大人來得健全,使得夜晚濃縮尿液的能力較成人為差。一般來說,睡前不宜讓兒童多喝飲料,而且就寢之前務必要解尿乾淨,床邊放尿壺提供半夜起床使用;白天多喝水有好處,一方面可以增加膀胱容量,另一方面可以延遲排尿時間,訓練擴約肌的機能。專家指出,兒童超過了五歲,若在家中正常,旅遊期間卻出現夜尿的症狀,還是必須排除在旅途中泌尿道、膀胱、或腎臟遭細菌感染的可能性。面對兒童夜尿的問題,家長切莫加以嘲笑或責難,以免影響親子同遊的興致。
活潑好動是兒童的特徵,在途中也經常發生跌倒、骨折、扭傷等運動傷害的情況,運動傷害發生四十八小時內,應給予適當的休息、冰敷、抬高並固定受傷部位,雖然沒有致命的危險,但是如果處理不當,會延長復原的時間,如果症狀嚴重,最好回國後前往兒童骨科與復健科處理較為妥當。
前往熱帶國家,必須提防熱傷害。兒童排汗散熱機能不如成年人,對熱或高溫耐力差,易生熱性疾病如熱痙攣、熱衰竭及中暑。長期暴露在強烈的日光下可能出現頭痛、耳鳴、煩躁不安,流失水分和鹽分過多會產生昏厥的症狀。為了預防熱傷害,儘量避免正午外出;為兒童備妥寬鬆之棉麻夏衣、防護帽、太陽眼鏡或保溫之羊毛織品冬衣、頸套、手套及毛巾等;烈日下應該戴帽;適當的補充水份與電解質。另外,兒童處於低溫的環境下又容易失溫。
皮膚症狀在旅遊途中也相當常見,包括尿布疹、昆蟲叮咬、膿痂疹、疥瘡、念珠菌感染等。應注意環境衛生,避免蚊蟲叮咬,做好安全防護並隨身攜帶外用藥膏備用。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在家長出國旅遊的同時帶著小孩一起遊覽,增廣見聞的同時,如果不幸感染疾病,寶貴的旅遊時間將消耗在求醫過程中或因此而延誤病情,非常不值得。在國民旅遊普及的今天,每個人都必須善盡職責,做好自己的風險管理,家長們自然有義務應用旅遊醫學的常識幫自己的孩子準備,降低兒童旅遊的風險。
家長外出旅遊的時候,若家中有十歲以下的兒童,多半會帶著一起出遊。兒童的記憶力好、學習力強,出國旅遊增長見聞,對於兒童未來的成長和發育相當有助益的。然而兒童在旅遊當中,由於抵抗力與適應新環境能力較差,因此身體出狀況的機會也比大人來的多。再加上兒童身心發展尚未成熟,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照顧能力,且好奇心強、喜於冒險探索,所以親子同遊特別應該注意旅遊保健措施,若沒有事先準備或攜帶足夠的常備藥物,常會令家長十分焦慮。筆者羅列出幾個兒童旅遊常見的問題與注意事項,希望各位家長們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帶著兒童外出旅遊將不再是您的煩惱。
首先、地點的選擇方面,避免前往公共衛生條件不佳的東南亞國家或大陸地區旅遊。即使是前往已開發國家,也要事先調查當地正在流行的傳染病,檢視自己與兒童是否已經接種疫苗,經過仔細評估之後若仍有風險,請在出發前,根據目的國家、旅遊方式,接受不同的預防接種(關於疫苗的選擇請參考本專欄的其他文章)。其次、旅遊期間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居住設備、預計停留時間等都必須事先妥善規畫。
出發前請先與您的小兒科醫師討論,包括兒童的年齡、健康狀況、與特殊體質,由醫師來作綜合性研判,再判斷是否適合出國旅遊。一般來說,一歲以下的嬰兒包括一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免疫力最差,需要在穩定的環境下成長因此並不建議帶出國旅遊。正在生病中的兒童也不適合出遊,最好等到病情穩定之後再做打算。
兒童在旅遊途中,特別容易出現的是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是發燒、喉嚨痛、咳嗽及鼻塞等,多半是在旅遊途中經飛沫接觸傳染引起。一起出遊的團員當中若被感染,常常引起集體流行,或在家族成員中彼此親密接處之下而相互傳染,防不勝防。
假如不幸於旅遊期間,兒童發燒但是並無明顯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家長們也無須驚慌,首先給予充足的睡眠、多休息、多喝溫開水,並於發燒38.5度以上才服用退燒藥,若發燒時間持續超過二十四小時、全身痙攣、活力明顯變差、嘔吐、腹瀉、或皮膚出現異常紅疹等徵兆,就必須送醫治療﹔一旦發現旅遊地區有傳染病如痲疹、水痘等,要立刻轉移或終止旅遊。
腹瀉也是令家長感到最麻煩的問題,有些兒童對新環境會有水質、飲食等不適應的問題,以前少棒賽的小國手前往中南美洲參加世界少棒賽的時候,就曾經因為出現水土不服的症狀而輸球的情況。旅遊途中食物和飲水是最需要慎選的,若旅途中還是不小心發生急性腸胃炎,由於嚴重而持續的嘔吐與腹瀉會導致脫水,所以要立即為孩子施予口服電解液補充,兒童的腸壁細胞尚未健全,因此一般成人的運動飲料並不適合兒童服用。降低胃腸道蠕動的藥物切莫在沒有醫師的指示下服用,以免將腸道內有害細菌留置兒童體內的時間拉長,曾有因此而腸子穿孔的個案報告。家長無法處理的腹瀉,仍然應該送醫急救,找出病因,同時給予靜脈電解質液的補充。
時差對於兒童通常並不構成問題,尤其是五歲之前的兒童,他們的生理週期並不穩定,更沒有時差適應的障礙。倒是五歲以上的兒童,因為生理週期已經較為規律,所以跨洲長途旅行會產生時差效應。建議於出發前三天父母和孩子們和一起調整生活步調,提早適應時差,飛機上一整天的時間也是調整時差的好機會。失眠的時候,必要時可按照行前醫師指示給予鎮靜安眠藥服用。
尿床(夜尿)也很傷腦筋,尤其是五歲大的兒童旅遊時,經常出現尿床,這是因為兒童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不如大人來得健全,使得夜晚濃縮尿液的能力較成人為差。一般來說,睡前不宜讓兒童多喝飲料,而且就寢之前務必要解尿乾淨,床邊放尿壺提供半夜起床使用;白天多喝水有好處,一方面可以增加膀胱容量,另一方面可以延遲排尿時間,訓練擴約肌的機能。專家指出,兒童超過了五歲,若在家中正常,旅遊期間卻出現夜尿的症狀,還是必須排除在旅途中泌尿道、膀胱、或腎臟遭細菌感染的可能性。面對兒童夜尿的問題,家長切莫加以嘲笑或責難,以免影響親子同遊的興致。
活潑好動是兒童的特徵,在途中也經常發生跌倒、骨折、扭傷等運動傷害的情況,運動傷害發生四十八小時內,應給予適當的休息、冰敷、抬高並固定受傷部位,雖然沒有致命的危險,但是如果處理不當,會延長復原的時間,如果症狀嚴重,最好回國後前往兒童骨科與復健科處理較為妥當。
前往熱帶國家,必須提防熱傷害。兒童排汗散熱機能不如成年人,對熱或高溫耐力差,易生熱性疾病如熱痙攣、熱衰竭及中暑。長期暴露在強烈的日光下可能出現頭痛、耳鳴、煩躁不安,流失水分和鹽分過多會產生昏厥的症狀。為了預防熱傷害,儘量避免正午外出;為兒童備妥寬鬆之棉麻夏衣、防護帽、太陽眼鏡或保溫之羊毛織品冬衣、頸套、手套及毛巾等;烈日下應該戴帽;適當的補充水份與電解質。另外,兒童處於低溫的環境下又容易失溫。
皮膚症狀在旅遊途中也相當常見,包括尿布疹、昆蟲叮咬、膿痂疹、疥瘡、念珠菌感染等。應注意環境衛生,避免蚊蟲叮咬,做好安全防護並隨身攜帶外用藥膏備用。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在家長出國旅遊的同時帶著小孩一起遊覽,增廣見聞的同時,如果不幸感染疾病,寶貴的旅遊時間將消耗在求醫過程中或因此而延誤病情,非常不值得。在國民旅遊普及的今天,每個人都必須善盡職責,做好自己的風險管理,家長們自然有義務應用旅遊醫學的常識幫自己的孩子準備,降低兒童旅遊的風險。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旅遊醫學:糖尿病患者旅遊注意事項

健康101診所院長 周裕清醫師
糖尿病患者比起高血壓患者來說,更需要依賴自我照護的能力,因此糖尿病患者若要外出旅行,旅遊日數最好不要超過十天,時程緊湊、範圍過大、長途跋涉的旅行並不適合糖尿病患者。地點的挑選方面,最好選擇氣候溫和、公共衛生條件良好的已開發國家。
由於出國旅遊,特別是跨洲的旅行,時差的因素常常使得用餐時間延誤,在進食量減少的情況下,加上降血糖藥物時效無法配合實際進食的熱量來調製,特別容易出現低血糖的合併症。所以糖尿病的患者應該隨身攜帶一些小點心例如:方糖、蘇打餅、乾糧等,以備不時之需。即便在國內,糖尿病患者還是應該盡量避免飲食的延誤。若出現低血糖的症狀,除了補充熱量之外,應該立刻停止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一段時間(這種藥物在體內代謝的時間可以長達一到三天),監測血糖直到恢復正常飲食、血糖穩定為止。
長途跨洲旅行的時差問題,口服降血糖藥物在旅遊途中應該按照臺灣時間服用,抵達目的地再依當地時間服藥。若離當地早餐時間六小時以上且還要進食(等於多進食一餐),可增加全日藥物劑量1/4之藥物。另一方面,如果病人需要注射胰島素,應先詢問你的主治醫師,尤其是當旅程涉及到跨越時區的問題,胰島素注射的時間間隔就有可能需要調整。出發當天照平常劑量及時間來注射胰島素,途中每餐飯前補打少量短效胰島素並用血糖機監測血糖變化,等到目的地再恢復原來注射劑量及時間。
糖尿病最令人傷腦筋的地方在於血糖過高或過低都會引起合併症,因此糖尿病患者出遠門或者出國旅遊的時候,儘量避免單獨出遊,有親友陪伴為宜,最好陪伴者都能提供簡單的醫療照護。患者應該隨身攜帶糖尿病識別卡、血糖記錄本、血糖機、口服降血糖藥物明細表、由主治醫師寫的病歷摘要、及出發前事先分配好的小藥盒,以方便取用避免遺失。行前多做準備,將有效降低旅途中發生緊急狀況的風險。當然,旅遊當中所有的藥物都應隨身攜帶,藥物攜帶的安全量應該超過需要量甚多,避免藥物遺失或受到潮解。
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在旅行途中胰島素不用放冰箱,放在室溫下陰涼處即可,一般來說,已經開封的胰島素放在室溫下可保存一個月,未開封的胰島素放在室溫下可保存一年,足以應付幾個星期短程旅遊所需。在國外購買胰島素,由於每個國家的胰島素濃度不一定相同,不小心可能劑量誤差十倍以上,因此在購買之前最好詳細閱讀。臺灣的胰島素濃度一毫升是一百單位。攜帶大量的空針較不方便,因此建議攜帶筆形的注射器,較為輕便。
在用餐時,儘量選擇熟悉的食物,對於食物營養成分不清楚、或者製作方法不明的食物應該避免食用,儘量選擇高纖維、低脂肪、低熱量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選用蜜汁、糖醋、勾芡的菜式或濃湯。口渴時,請喝白開水、礦泉水、茶水或代糖飲料,避免含糖份過高的飲料,飲用過量酒精會以倍數提高血糖,旅遊期間尤其應該禁止。暴飲暴食是最不良的飲食習慣。
每天都能用血糖機自我測量血糖並且加以記錄是最好的習慣,旅行當中的各種狀況、興奮感、旅途勞累產生的壓力、作息方式改變、以及所吃的食物內容,都會影響血糖值,糖尿病患者可以透過自我血糖的監測,在短時間內學會血糖的生物反餽機制,對於適應陌生的環境相當有幫助。
糖尿病患者的周邊神經病變經常使得雙腳受傷而不自知,傷口難以痊癒也是糖尿病患者相當困擾的問題,而旅行中走路會比平時來得多,特別容易磨傷腳趾,因此建議旅行不要穿新鞋上路,也不要穿緊身衣褲和襪子,每天洗澡時要檢查雙腳有無破皮、長繭、或趾甲過長,洗後雙腳擦乾並擦上乳液,防止下肢磨破皮。萬一真的出現傷口,應該每日消毒換藥,避免傷口擴大。
患者儘量不要自己開車旅行以免過度勞累或發生低血糖,長時間搭乘交通工具如飛機、高速鐵路、巴士等,最好能每隔一小時起身走動十分鐘,減少下肢靜脈栓塞的風險,趁下車休息的時候多喝開水,不憋尿以防泌尿道感染。
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患者,平均血糖皆在200mg/dl以上,或已經出現嚴重慢性合併症,例如:心血管疾病、神經病變、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等,比較不適合長途旅行。
平日若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穩定的範圍,在出發前有萬全的準備,在旅途中謹記本文的重點,相信糖尿病患者一樣可以安心上路,吃喝玩樂沒煩惱。
轉貼本文請告知本人並注明出處
糖尿病患者比起高血壓患者來說,更需要依賴自我照護的能力,因此糖尿病患者若要外出旅行,旅遊日數最好不要超過十天,時程緊湊、範圍過大、長途跋涉的旅行並不適合糖尿病患者。地點的挑選方面,最好選擇氣候溫和、公共衛生條件良好的已開發國家。
由於出國旅遊,特別是跨洲的旅行,時差的因素常常使得用餐時間延誤,在進食量減少的情況下,加上降血糖藥物時效無法配合實際進食的熱量來調製,特別容易出現低血糖的合併症。所以糖尿病的患者應該隨身攜帶一些小點心例如:方糖、蘇打餅、乾糧等,以備不時之需。即便在國內,糖尿病患者還是應該盡量避免飲食的延誤。若出現低血糖的症狀,除了補充熱量之外,應該立刻停止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一段時間(這種藥物在體內代謝的時間可以長達一到三天),監測血糖直到恢復正常飲食、血糖穩定為止。
長途跨洲旅行的時差問題,口服降血糖藥物在旅遊途中應該按照臺灣時間服用,抵達目的地再依當地時間服藥。若離當地早餐時間六小時以上且還要進食(等於多進食一餐),可增加全日藥物劑量1/4之藥物。另一方面,如果病人需要注射胰島素,應先詢問你的主治醫師,尤其是當旅程涉及到跨越時區的問題,胰島素注射的時間間隔就有可能需要調整。出發當天照平常劑量及時間來注射胰島素,途中每餐飯前補打少量短效胰島素並用血糖機監測血糖變化,等到目的地再恢復原來注射劑量及時間。
糖尿病最令人傷腦筋的地方在於血糖過高或過低都會引起合併症,因此糖尿病患者出遠門或者出國旅遊的時候,儘量避免單獨出遊,有親友陪伴為宜,最好陪伴者都能提供簡單的醫療照護。患者應該隨身攜帶糖尿病識別卡、血糖記錄本、血糖機、口服降血糖藥物明細表、由主治醫師寫的病歷摘要、及出發前事先分配好的小藥盒,以方便取用避免遺失。行前多做準備,將有效降低旅途中發生緊急狀況的風險。當然,旅遊當中所有的藥物都應隨身攜帶,藥物攜帶的安全量應該超過需要量甚多,避免藥物遺失或受到潮解。
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在旅行途中胰島素不用放冰箱,放在室溫下陰涼處即可,一般來說,已經開封的胰島素放在室溫下可保存一個月,未開封的胰島素放在室溫下可保存一年,足以應付幾個星期短程旅遊所需。在國外購買胰島素,由於每個國家的胰島素濃度不一定相同,不小心可能劑量誤差十倍以上,因此在購買之前最好詳細閱讀。臺灣的胰島素濃度一毫升是一百單位。攜帶大量的空針較不方便,因此建議攜帶筆形的注射器,較為輕便。
在用餐時,儘量選擇熟悉的食物,對於食物營養成分不清楚、或者製作方法不明的食物應該避免食用,儘量選擇高纖維、低脂肪、低熱量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選用蜜汁、糖醋、勾芡的菜式或濃湯。口渴時,請喝白開水、礦泉水、茶水或代糖飲料,避免含糖份過高的飲料,飲用過量酒精會以倍數提高血糖,旅遊期間尤其應該禁止。暴飲暴食是最不良的飲食習慣。
每天都能用血糖機自我測量血糖並且加以記錄是最好的習慣,旅行當中的各種狀況、興奮感、旅途勞累產生的壓力、作息方式改變、以及所吃的食物內容,都會影響血糖值,糖尿病患者可以透過自我血糖的監測,在短時間內學會血糖的生物反餽機制,對於適應陌生的環境相當有幫助。
糖尿病患者的周邊神經病變經常使得雙腳受傷而不自知,傷口難以痊癒也是糖尿病患者相當困擾的問題,而旅行中走路會比平時來得多,特別容易磨傷腳趾,因此建議旅行不要穿新鞋上路,也不要穿緊身衣褲和襪子,每天洗澡時要檢查雙腳有無破皮、長繭、或趾甲過長,洗後雙腳擦乾並擦上乳液,防止下肢磨破皮。萬一真的出現傷口,應該每日消毒換藥,避免傷口擴大。
患者儘量不要自己開車旅行以免過度勞累或發生低血糖,長時間搭乘交通工具如飛機、高速鐵路、巴士等,最好能每隔一小時起身走動十分鐘,減少下肢靜脈栓塞的風險,趁下車休息的時候多喝開水,不憋尿以防泌尿道感染。
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患者,平均血糖皆在200mg/dl以上,或已經出現嚴重慢性合併症,例如:心血管疾病、神經病變、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等,比較不適合長途旅行。
平日若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穩定的範圍,在出發前有萬全的準備,在旅途中謹記本文的重點,相信糖尿病患者一樣可以安心上路,吃喝玩樂沒煩惱。
轉貼本文請告知本人並注明出處
訂閱:
意見 (Atom)